Categories
戀戀人物 影·書·樂·字

李安: 自有一種境界

李安接受臺灣天下雜誌的訪問,談他最新的電影《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有種悸動。

一個已經成名的導演,真的不必費心勞力,去拍一部自己完全沒把握,不知會拍成什麽樣子,其技術非自己能掌握的電影。

但李安做了,爲的是一種使命感:爲“年輕人鋪路”,爲電影打開新格局。不知會否成功,但能抛磚引玉就好。過程中,千辛萬苦,死去活來,頻頻受到打擊,好像生命被燃燒一樣。 他在新片上演前接受訪問,不是歡天喜地的,形容自己有點情緒低落。可見過程是多麽艱難。

是可以賺很多錢,也不用那麼辛苦,但我常常會覺得,我的資質只能算中上,為什麼是我來做這些事情?我是很普通的人,為何我會做這些事?這的確必須要有點使命感。

他對電影會拍成如何沒有把握,對新技術的運用也是未知之數,但他還是選擇拍,除了上述使命感之外,就是對自己的崇高要求。使命和自我要求之外,也是沒有選擇,因爲是“新媒體選擇了他”。 他從《少年PI的奇幻漂流》開始第一次用3D技術拍攝,就感受到新媒體的潛力。他覺得要發掘下去。於是有了《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那是一場和未知的角力:

我是真的很好奇,電影最後會拍成什麼樣子,我在拍的時候還看不到,但現在我終於比較知道是什麼東西了。雖然是千辛萬苦,但我也不願意相信你這麼辛苦、這麼想去追求一個東西,最後會煙消雲散、什麼都沒有。我覺得,只要盡心盡力去做,去向大家說明,去想辦法該如何放映,應該會讓人們有些反應。

李安這套電影突破了電影史的技術規格,採用3D技術、4K的清晰度、每秒120格的手法來拍攝 (現今電影普遍採用的是每秒24格製作與播放),全球只有五個城市有電影院可以播放這種高規格的版本,可知李安是如何走前。但李安的厲害不單是技術的走前,而是他看到新媒體和技術對電影的意義:讓觀衆由以往作爲電影的旁觀者變爲參與者,走入電影,親身感受。而感受的是什麽呢,就是人生存的面貌。換言之,這些新技術不再是科幻片的專利,而是破天荒用在劇情片上,令觀衆對生命狀態感受更細膩,更豐富,更深入。我覺得這是李安最厲害的地方:走得前,看得更深。

-現在大家都把3D用來拍動作片,或者是當一個奇觀、跟科幻或太空有關的東西來看。我個人的感覺是,其實3D最大的好處是在看到人的臉,也就是所謂intimacy(親切感),你可以看到人的氣色、感受到人的感覺,對我來講,像是人臉的close up(特寫),是最大的一個前進。 所以我的新電影,還不敢用化妝,演戲時我還不確定叫演員們怎麼演,因為你一演,看起來就像演的,他要真的有感同身受的感覺,表演要從這裡出發。我覺得,這是一個藝術的一個新的出發,也認為3D應該拍戲劇性的東西。

由《斷背山》至《臥虎藏龍》至《少年PI的奇幻漂流》,李安一直追求突破,不斷努力,不斷面對各種經歷,從中學習和吸收,懷著信念,一步步走前,攀登,超越,那種高度和深度,自成一種精神境界。

我們要先有個夢想,然後再想現實上該怎麼解決,如果你連夢想都看不到的話,每天窮忙,也挺沒有意思。

我是一個很相信電影的人,當我看到、知道有一個什麼東西的時候,我一定要去找答案,沒有辦法假裝不知道,我沒有辦法,我一定要找到一個答案,因為我相信那個東西。

李安今年61歲,再次超越自己,超越年齡,超越想像。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