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影·書·樂·字

100個生命的啓示

書:世說心語-100個生命的啓示

作者:王溢嘉

出版社:野鶴出版社

1990年初版

書不厚,100個小故事,給出人生100個啓示,有點輕食,但當中不乏動人的智慧。

我最喜歡的有幾個故事:

1)船員變成大作家 (p.16)

康拉德(Joseph Conrad, 1857-1924),生於帝俄統治下的波蘭,後來赴法國當上水手,其後加入英國商船服務。康拉德在37嵗時,因爲無船期出海,無事可做,於是坐在桌前開始寫他航海時的故事。他用的是非母語英文寫作,那時他才自學了英文10年。就是這樣一個機緣,他開始了寫小説,最後由船員成了著名的小説家和大作家,被譽為現代主義的先驅。

一個人37嵗才轉行,而且是無心之得,還用非母語創作,成爲大家,作者王溢嘉這樣總結:

 “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康拉德的故事也告訴我們,生命有著不可預期的種種可能性。

正因爲不可預期的種種可能性,我們沒有理由陷於灰心和失望。

2)少女與老太婆 (p.212)

年紀越大,越難接受身體的退化,臉容的老去,書中的這個啓示,或可為我們對時間的消逝提供一個較圓融的看法。作者要我們打破綫性的看法,視每一個刹那為獨立的存在,他說,智者是這樣靜觀萬物的:

 當他看見少女時,他不會去想以後她會變成老太婆;當他看見老太婆時,也不會去想以前她是個美貌的少女。換句話說,他打破“少女”與“老太婆”之間的綫性關係,把握現在,把每一個刹那都視爲“永恒”。

 打破綫性時間的束縛,才能使我們接近“永恒”。

這很難做到,但若果我們真的有智慧,就該有這種智慧。

 3)巨石像般的臉龐(p.146)

“自我”跟“生命的意義”一樣,都不是関起門來,廢寢忘食地思考就可以發明出來的,而是要靠我們走出家門,到廣闊的塵世中去“發現”的。所謂意義那是對關係的詮釋,生命的意義恆存在於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及個人與宇宙的關係中,因此它必然是外在於我的。

所謂“自我”或“生命的意義”,都是來自外在的人和事對自身的映照。從它們的身上,我們才能發現自己生命的意義。

那些只想著自己和個人利益的人,大概很難找到生命的意義。沒有意義的人生,會是怎樣的人生?

 4)搭第一班車上班的人 (p.124)

作者講了這樣一個故事,這個故事援引自日本上智大學的渡部昇一教授所著的《知識生活的藝術》。話説,

 A君年輕時家無恒產,住在離上班地方很遠的郊區,搭電車要一個半鐘頭的時間才能抵達公司。他每天不到五點就出門,去搭乘客稀少的第一班車。車子發動後,他在安靜,寬敞而清爽的車内專心閲讀各種對他有益的著作。抵達上班地點,門還未開,但他已經事先關照過門房,所以門房也都能特別為他開門。

在進入空無一人的辦公室後,他從保溫瓶裏倒出紅茶,吃一頓簡單的早餐。吃完早餐才七點不到,於是他攤開書本和稿紙,開始翻譯,一直翻譯到公司上班的時間—即早上九點。當別人來上班的時候,他已經完成了一大堆工作。

A君後來成爲一位成功人士,擁有恆產。作者透過這個故事説明,生活上小小改變也可以帶來很大的收穫,問題是你會否去作出這些小改變並能持之以恆。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