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影·書·樂·字 女事

吃-祈禱-愛:一個女人追尋的故事

eat pray love

Eat Pray Love
By Elizabeth Gilbert

她是住在紐約的女作家﹐三十幾歲﹐愛旅行﹐結了婚﹐擁有丈夫﹑事業和大屋﹐才發覺自己不喜歡婚姻﹐不喜歡生孩子﹐她十分不快樂﹐幾經掙扎決定離婚。但離婚的路卻原來比想像痛苦和黑暗許多許多﹐她的丈夫不原諒她﹐把她捆綁在離婚的旋渦中﹐即使她放棄她那部份的錢財和物業﹐她的丈夫因為恨﹐還是不讓她走﹐最後要打官司收場。丈夫本是她相識多年的人﹐由愛變陌路人﹐甚至恨﹐離婚之路是肝腸寸斷﹐兼人情黑暗的盡體驗。

在和丈夫鬧離婚的痛苦幾年﹐她遇上了一個男人﹐墮入愛河﹐但最終心碎分手﹐在離婚的事情還在折磨她的時候。

在她覺得黑暗得喘不過氣來的時候﹐她決定放下所有﹐去旅行一年。她選的第一個地方是意大利(代表享受的追求) 。她入讀語言學校學意大利文﹐享受當地的美食和文化。最有趣是﹐每去到一個新地方﹐就會隨意問當地人最好的餐廳在哪裡﹐然後找上﹐品嘗到世間最美味的食物。

她去到印度(代表靈性的追求)﹐在一間寺院默想祈禱﹐待了幾個月。在這段時間她學會了祈禱﹐學會給自己大段寧靜的時間﹐學習接納發生在自己身上的錯和對﹐她開始找到了深沉的平靜。

然後她去到印尼的巴里島(代表和諧人生的追求)﹐她與當地的藥師和治療師為伍﹐閑閑地過日子﹐並且在偶然間找到新愛人。

這本書很貼我的心﹐裡面有很多似曾相識的經歷﹐例如去意大利去意大利文(我選了去西班牙) ﹐例如去寺院默想﹐例如去旅行本身。

但她比我和很多人勇敢。作者在書的結尾說﹐這看似是個童話故事﹐因為有個美滿的結局﹐但這不是個童話故事﹐因為她有嘗試去主宰自己的命運﹐而不是坐等王子來打救。

這本書的吸引在於作者的坦誠﹐用一支美妙的文筆寫出真實的感情和經歷﹐而更重要的是﹐她的經歷是有關旅行和追尋的經歷。

Categories
影·書·樂·字 世事

我看檸檬樹

book cover of the lemon tree.jpg

The Lemon Tree
By Sandy Tolan

看完《檸檬樹》這本書﹐深有體會。原來﹐平日從電視看到的有關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新聞﹐背後有這樣多的故事﹐我們看到的新聞﹐重複地傳遞著相同的訊息﹐叫我們簡單地相信﹐事情就是這樣的﹕加沙和西岸常有衝突﹐以色列境內有汽車炸彈襲擊﹐巴勒斯坦內部有哈馬斯和法特組織的派別之爭﹐以色列鐵腕對待巴勒斯坦難民營的“恐怖份子”……

聽得多了﹐亦麻木了。

沒有看這本書﹐不會了解原來巴勒斯坦人在第二次大戰結束以來經歷了這麼大的苦難﹐由擁有一大片國土﹐到被人完全趕離家園﹐成為難民﹔由做自己的主人﹐到受盡屈辱﹐失去尊嚴﹐失去生計。這可不是牽涉幾百人的事﹐而是牽涉上百萬叫巴勒斯坦人的事。

這樣的事情﹐怎會發生的﹖怎麼可能發生的﹖

世界就是這樣的嗎? 你的民族沒有強大的勢力在背後支持﹐就註定要被人欺負和侮辱嗎﹖而世界亦將忘記你﹐完完全全的忘記﹗

一個層被壓迫的民族又怎會轉頭之間成為扮演迫害者角色的民族﹖

看完這本書﹐許多問題仍是揮之不去。

2004年11月巴勒斯坦解放組織主席阿拉法逝世﹐前此他在西岸Ramallah的總部被以色列軍隊圍攻了兩年多。今日﹐近三年後﹐才終於明白為什麼他的總部會在Ramallah﹐為什麼他會被圍攻﹐又為什麼以色列要在2002年建立起圍牆

沒有書﹐沒有歷史的追溯﹐我們看世界﹐永遠是在看新聞。

Categories
影·書·樂·字 世事

圍牆

(出生于摩洛哥、以色利裔、法國籍導演Simone Bitton,在二零零四年拍成名為「墻」的紀錄片(www.wallthemovie.com)看完有感,以誌。)

這是個監獄。一個沒有屋頂的監獄。

不﹐這不是監獄﹐明明可以見到天空﹐可以在空地亂跑﹐這怎麼算是監獄﹖

沒騙你﹐這確實是監獄﹐是一部份人運用權力和武力給另一部份人設下的監獄。

看見天空常盤旋著的偵察機嗎﹖還有那連綿幾百公里的圍牆﹐還有鐵絲網、壕溝、碎石路所合共形成的五十米寬的障礙﹔鐵絲網有警報系統﹐誰想越過﹐碰到鐵絲網﹐就會觸發警報。那碎石路原來有特別作用﹐就是留下腳印﹐作為“犯罪”的印證。

圍牆附近更是布滿警崗﹐警崗是個圓形的高聳水塔﹐下面可以供士兵睡覺、沐浴﹐上面則是作三百六十度景觀的哨站。士兵坐的椅子是特制的﹐可以讓他輕易三百六十度旋轉﹐眼觀八方。

為什麼要建起圍牆﹖「最主要目的是防範恐怖襲擊﹐其次是防範偷竊行為。」

說話的是以色列國防部負責起圍牆的總監﹐他對著鏡頭﹐很嚴肅地訴說他的因由和事實。

以為有了圍牆就可以保到安全,有了圍牆就可以沒有襲擊。

以爲有權可以侵佔別人的土地,並在侵佔的土地上把當地的人民用圍牆圍住,滅他們的家園和生計,奪他們的行動自由。

明明是自己的土地,卻被人變成一個監獄。出入要經僅設的一兩個關卡,排長長的隊伍,還要出示通行證。這就是住在西岸的巴勒斯坦人的命運。

還有多少事情比這更荒謬,不公和殘酷?但這樣的事情在天空下發生已經五年了。所謂中東和平,講了幾十年,巴勒斯人的命運只是變得越發無依,無助。

而最令人感概的是,曾是受害者的以色列人,竟然變了今時的壓迫者。

紀錄片中的一個以色列人,指著圍牆說,最大的問題是,他的國家的人同意發生這樣的事情,在同意的同時,他們其實是用圍牆把自己也圍住了。

Categories
影·書·樂·字

追風箏的人

書名: Kite Runner
作者: Khaled Hosseini
出版社: Riverhead Books

沒有看作者介紹﹐就開始追看這本小說,不知緣何,一直以為書的作者就是小說的主角,書中的故事是作者的親身經歷,因為小說寫得這樣真實、動人。

在媒體有關阿富汗、伊朗、伊拉克的新聞,你會聽到不少,越聽得多,對戰爭帶來的傷害和人性滅絕越感麻木,對有關國家的歷史變遷和文化歷史,更是無從知悉。

我在這個地盤會寫旅行,亦寫點讀書劄記,深覺兩者─旅行和讀書─是讓我開始用心關心別國歷史和人民的開始;當你去過那個國家,看到有關某個國家和人民的書,回頭再聽到那些新聞,你的感覺很不同:你會明白多了,感受深了。你少了麻木,多了深層的思覺。

是這些感覺,令人的存在感亦強了。

“ Kite Runner”(追風箏的人) 以阿富汗過去近三十年的歷史為背景,描述兩個情如兄弟的人在歷史轉變和個人事件的牽連下,如何相連又相分;父子關係,忠誠,出賣,歷史的傷害,宗教的蠶食,阿富汗的衰落……所呈現的人的面貌和歷史的諷刺,令我只想看下去,看下去。
 
回頭﹐有衝動找來關於阿富汗歷史的書細看。

Categories
影·書·樂·字

自由是安於你所在

這絕對是難得一讀的好書﹐只消兩日就幾乎把書看完﹐令我想起小時候讀安徒生童話選的情景。不是說這本書似童話書﹐而是兩者都是用故事說道理﹐安徒生的故事講給小孩子聽﹐而這本書則是以成年人為對象。

已經很久沒有看過這樣短而精﹑風趣幽默的故事﹐不向你訓示(佛)理﹐但關乎人生最深﹑最真﹑最貼身的道理﹐和處世待人的態度﹐透過一位高僧動聽﹑風趣地道出親身經歷和旁人的故事﹐令你頓有解悟﹐茅塞頓開﹐很受益。

書名﹕Opening the door of your heart
作者﹕Ajahn Brahm

Ajahn Brahm在倫敦出生﹐在劍橋大學完成理論物理學學位後﹐去到泰國修行﹐花了九年時間跟隨老師Ajahn Chah在森林修煉和冥想。後來去到澳洲協助設立佛門寺院﹐在當地宣揚佛學。

以下是一些令我印象深刻的說話﹐背後的故事更精彩﹐那就要靠你自己去看了﹕

what’s done is finished.( 工作沒有做得完的﹐要懂得放下工作﹐求平和的心境。工作到此刻做完﹐就是完成。)

The hardest part of anything in life is thinking about it. (遇到困難的事情﹐往往是個腦在想有多難。當不去想這麼多﹐只顧去做﹐你會發現﹐其實事情並不難。)

Drinking tea when there’s no way out. (有些事情和環境是不可抗力的﹐我們沒能為力﹐那不如坐下飲杯茶﹐什么都不做﹐然後等待時機再發力。不可為而為﹐反而容易招致危險。)

Life is forever in the process of completion. (生命永遠處於完成中的階段。)

The real freedom is freedom from desire, never freedom of desire.(真正的自由是免於慾望的自由﹐絕不是慾望的自由。)

Freedom is being content to be where you are. Prison is wanting to be somewhere else.( 自由意味你安然于所在。如果你所處的地方令你想逃離﹐那麼這個地方對你而言就是監獄。) – 有想過為什麼旅行嗎﹖為自由嗎﹖是哪種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