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香港行腳 ·歷史

走過吉澳(一)

年初三(14/2)去了鴨洲和吉澳。船程有點長,而且清早八點半就要來到馬料水碼頭搭船。

船開九點,但八點半已經可以上船,因爲近月多人去郊外,未夠九點,大船已經坐滿了人,要找一個位置坐下並不容易。所以,早點去碼頭是必需的。

行船的過程中,最吸引人湧向船的一邊或甲板上擧機拍攝的是著名的鬼手岩。而我,按捺不住坐在船艙裏,也走到船頭的甲板上。

最吸引我的不是鬼手岩石, 而是船駛入的印洲塘海面。船在兩旁的小山之間駛過,波平如鏡,白雲和山影,倒影在水面,深淺有致。

吉澳的天后宮重建於光緒年,匆匆一瞥之後,反而被天后宮對開的這麽一棵榕樹和它依傍的海吸引住,好像是活生生的盆景在面前。

島上最有人氣的地方當然就是碼頭附近的餐廳,士多和它們售賣的墨魚丸和客家菜。不為人注意的是這島上已荒廢的吉澳公立學校。原來朋友的爸爸曾經在這公校當校長,一做就是十年,每星期搭船入吉澳,週末才返回市區和家人團聚。是什麼驅使一個人寧願犧牲和家人相處的時間,而要每星期長途跋涉到一個孤島上來教書呢?

我們參觀完離開,朋友不捨,留了下來,想多待一會。她的爸爸在很多年前離開人世。廢墟成了回憶。

在島上還有一段移民史。一個父親是華人,母親是荷蘭人的混血兒,因為妻子是香港人,所以選擇了在島上定居。他是畫家,把他住的地方變成了畫布,上面畫滿了畫,五彩繽紛,天馬行空。您經過他的屋子,他會很樂意拿出他的畫冊,同您j講他的故事。

除了混血畫家,有島上的居民在屋的圍墻畫了一幅江南水鄉的畫。門前還擺放了舊時用的搖椅。

在村的另一個角落,大樹纏繞的廢屋仍然豎立,新的舊的,繼續見證人間。

Categories
香港行腳 ·歷史

華山看芒草

香港原來有個華山,在這裏到處可見一片片的芒草,雖然沒有大東山芒草的宏偉壯觀,但這裏的芒草自有其獨特風景。

風吹草低,藍天白雲掛在上方,遠看是一望無盡的山嶺,寧謐致遠,令人難忘。

所説的華山,其實是和深圳比鄰的華山軍路,是舊時英軍用於邊防運輸的一條石屎小路。因為附近幾個山峰相連,組成連綿山脈,又被行山人士稱為萬里長城。

華山之巔有塊古碑

說起當日(11月22日)行華山,確有行萬里長城之感,上完一個山坡又一個,而且都是頗陡峭的,加上當日陽光燦爛,走到中途,差點喘不過氣來。網上把這條行山路線分類為難度最低的路線,即是五顆星難度計算的一顆星,是低估了它的難度。當日就親眼看到有人支持不住要往回走。相信被評為一星是因為全程是石屎路,但這忽略了一個連一個的陡峭山坡。

如果您也想走一趟萬里長城,要小心有一段下坡路沾滿了車油,容易滑倒,要靠旁邊的泥路走。另外,在華山的山頂往下俯瞰,可以見到靶場,解放軍有可能星期一至六在這裏練習,所以,星期日行萬里長城比較安全。

路線:上水火車路A4出口,往梧桐河畔,沿梧桐河畔走,然後轉右入文錦渡路,行五分鐘左右,轉右入紅橋新村小路(路的入口見“中英”兩個字,對面為“虎地坳路”)。沿路上,就是華山軍路。

走完軍路,出口處是下山雞乙,往左轉,選第二個路口前往坪輦路,搭巴士或小巴往粉嶺站。全程3個小時左右。

梧桐河畔別有一番鄉郊景色

Categories
香港行腳 ·歷史

木棉飄絮

最近看了“淪落人”這部香港電影,在今時今日的香港,仍有這樣有誠意有質素的電影出現,實在難得。電影裏面用的那些廣東話俗語,不是香港人,又怎會明白。在街頭滿是國語的香港,聽到這些地道的廣東話,特別親切。

主角黃秋生的演技純熟,已進入爐火純青的境界。黃秋生因爲不願意出賣自己而被大陸封殺,在這部電影擔綱做主角,更令人覺得這是一部香港人的電影。黃秋生和這部電影最近揚威海外,實在替導演和有關人士高興。

看過電影的人可記得木棉樹飄絮的場景?秋生在電影中向賓妹介紹木棉樹,他說,木棉樹花凋謝後,會有一球球的棉絮,風一吹,好像落雪一樣,飄散四方,地上白芒芒一片。電影中有好幾場木棉飄絮的場景。

兩個星期前,在青龍頭,恰好讓我看見了相似的景色。那是我第一看見木棉飄絮和滿地的木棉雪花。

棉絮灑在草地和綠葉之間,在光影之下,構成獨特的風景
隱約可見棉球掛在木棉樹上
 整個游樂場滿佈木棉絮

把木棉球抓在手中感覺,軟綿綿,很窩心。

那木棉球,多柔多軟啊!

木棉飄絮,原來是香港的風景。今時,很想記下這些風景,屬於香港的風景。

Categories
香港行腳 ·歷史

青龍頭至深井:短程行山路線之選

兩日前第二次走這條路。雖然氣溫升至攝氏三十度,但是走在山中,寧靜致遠的感覺,比冥想,還要美妙。

全程兩個半小時,很易走。起點是69M和69號小巴在青龍頭龍如路的總站。終點是深井。

沿龍如路往上走不久,便來到郊野公園入口。左邊是引水道,不要左拐,要向前走,選擇指向圓墩郊遊徑的路即是,會先經過車閘和更亭,由此往前走,是寬敞的石屎路,兩旁樹木葱綠。

走了大約半個小時,在路的右邊有指示路標,指向「清快塘」,那是一條滿是樹蔭的山路,因為不再是石屎路,走得特別輕鬆。如果不右轉沿石屎路繼續前行,則是走向大欖涌水塘。

在山路走了近大半個小時,接近清快塘時,會出現「深井」的路標,沿路標指示繼續前行,即會到達深井。到達深井前一段路是下坡的石屎路,下望嘉頓麵包廠房和隧道入口。

有畤間的話,可走入清快塘,逛逛裡面的喜香農莊,不久之前經過,滿池的荷花正開得燦爛。在花香和草綠中坐下吃一碗即食麵或糖水,無比的享受!

Categories
香港行腳 ·歷史

成為政治走卒的人,不是英雄:看「消失的檔案」有感

看完羅恩惠導演的「消失的檔案」/及聽了片後的導演分享,感想良多。

首先,紀錄片所呈現的,限于片長,僅僅是導演所蒐集得来的豐富資料的一部份,導演在片後所分享的訪問過程和經驗,比紀錄在片中的資料還要精彩,所以,紀錄片僅僅是填補香港六七暴動歷史空白的一部份努力,還需要更多努力和資源,把有關資料整理成書或製作成網上資料,以保存香港歷史。「消失的檔案」的衆籌值得大家繼續支持。

紀錄片之所以叫「消失的檔案」,是因為羅導演在香港檔案處只找到21秒影像是有關六七暴動的。羅因此要去到英國档案處及其他地方辛苦找尋資料,才製成此紀錄片。 

羅在分享時説,雨傘運動中究竟是誰下令放催淚彈的,這些歷史日後我們會在政府的檔案處找到嗎?當然不會。香港消失的歷史,衹能靠民間力量自己去救。(可參看銷毀的檔案,消失的城市

此外,看這套紀錄片時,會邊看邊聯想到今日香港發生的很多荒謬現象,歷史原來正在重演。看了其實是心寒。

這套紀錄片更令我想起幾年前在新光戲院看的由火石文化/六七動力研究社在背後支持的有關六七暴動的紀錄片。時光交錯,令我看到了表象之下的一些東西。在羅的紀錄片,出現了當時火石文化推出的有關六七暴動的書籍和文藝創作的慶祝場面,人頭攢動之中,盡是左派名流,包括葉國興和蔣麗芸。

今日的眾新聞頭條更是把表象之下的東西説得更出:百人公祭參與暴動死者 吳亮星:平反六七建議獲中央重視

曾經以為那年火石文化/六七動力研究社搞的六七暴動紀錄片提供了歷史的真像。原來,都不過是「像」。

最想説的話是:

-今日,我們要看到真相很难,很多東西其實是懷有政治目的,政治宣傳而已。

-求真的人很值得我們尊敬。(早前羅恩惠在地區放映其紀錄片時遭到骚擾,要義工護著離開。要找地方反映也難。)

-六七暴動和今時今日香港的歷史,給人的最大警醒是,不要被政治洗腦及被政治洪流牽著走,一旦成為政治走卒是最可悲的。成為政治走卒的人,不是英雄。

-不少説法以為,六七暴動是當時香港社會問題引起的。暴動之後,香港政府推出惠民措施,以撫平民憤。真的嗎?我個人覺得六七暴動最根本的本質就是本土共產黨人因著大陆的文化大革命,在香港搞的一場政治運動,目的是表達忠誠。這是一段被「製造出來的歷史」。就此,葉健民教授的看法-六七暴動並不是港英政府後來推出社會改革措施的關鍵-正好旁證了此說法。他的文章「六七暴動真的改變了香港嗎?」認為,麥理浩時期的社會改革黃金歲月,很大程度上與英國工黨於70年代上台有直接的關係,六七暴動不是主因。